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08的文章

川普經營學---非正規戰法背後的正規哲學

圖片
講到唐納‧川普,大概很少人會認為該編成企管教課書的案例。本文就川普的幾個概念,探討他看似惡搞的經營手法背後,是不是有一貫的經營哲學,這樣的哲學,適不適合放到其他的產業裡。 川普在房地產不景氣的時期,曾經有幾十億的負債,連個人的生活花費,都要受到銀行監管,當然,比起升斗百姓的生活,還是奢豪許多。川普的說法則是,銀行為了賺利息,連不看好的交易,也給予貸款,自然應該擔負點責任。或許這個說法有點強詞奪理,卻也對銀行雨天收傘的行為,提出抗議,要求銀行一起面對艱難的局面。一般經營者,都知道要好好的跟銀行保持往來,以便在必要時,利用銀行的力量來擴大經營規模。然而川普更進一步,讓銀行也要評估一項投資的風險,不能只讓經營者自己評估而衝過頭。這點似乎是一般經營者比較容易忽略的,資金來了,高興都來不及,怎麼會想到放款者給的意見,可能是比資金更重要的。川普這樣的觀點,讓他在負債時,能夠比較輕鬆的看待局面,專注於他自己該做的事。他甚至在負債的情況下,買下曼哈頓一棟人家不看好的大樓,後來竟有數倍的回收。把來自銀行的壓力,適度推回給銀行,也專注於自己本身的工作。或許比無負債經營的理念冒險,川普這樣的負債經營術,平衡的看待借款,認為負債或許是獲得外界警訊的機會。無負債經營時,似乎也應該拿出這樣的標準來評估風險,而非認為自己的資金就可以任意冒險。 另外,川普的怪髮型,他號稱是幸運髮型,成為個人的招牌。這或許又是個很無厘頭的招式,不過背後卻有它的道理。川普雖然是個不小的地產商,他建的大樓卻不見得能和一些知名品牌一樣為人所知,因為行銷是很需要大量資金的。川普透過個人的習慣,引起媒體的注意,自然有機會順便推銷他的大樓。對於一些超級大企業,領導人的髮型可以和企業形象無關,川普的髮型卻得與眾不同,這樣才能讓人注意到他建的大樓,是與眾不同的。他在做節目方面,也一樣注意到企業的名氣要因此提升,因此,超級接班人的優勝者,得到的高薪工作,也是川普的企業。 每錄取一個人,就幫企業打一次廣告,電視媒體成為他獵人頭的工具,是個多贏的局面。 川普的成功,背後有扎實的建築品質當基礎。以下的故事雖然我不太相信,但是可以說明他建的大樓,品質很高。他曾經在家裡望著建築中的大樓,發現窗戶有點歪,馬上打電話給工地負責人。工地負責人還是拿出儀器才發現誤差。當然,這樣的故事,有太多歌功頌德的成分,跟王永慶的故事,有點類似。在故事中,王永慶自...

春秋---談孔子

by 高徒 "孔夫子,關夫子,兩位夫子" "作春秋,讀春秋,一本春秋",這副對聯,把孔子和關羽連結,以春秋一本書,點出兩者的關係。春秋是孔子表達對歷史人物看法的著作,關羽藉由讀春秋來表達自己降漢不降曹的立場,兩位人物都在當時發揮了影響力。 孔子在當年其實政治上並不成功,在魯國當官,不得志,於是周遊列國,與其說是實現政治理想,不如說是宣揚政治理念,最後,還是透過教育,讓學生到各國去實踐他對政治的看法。然而這樣的迂迴路線,也使得孔子比較能避開爭議性,而保留純粹了理念。從禮記的大同篇,"貨,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,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",可以看到類似社會主義的理想,孔子的政治主張,也是高度的人文思維,在制度上比較少看到著墨。這就是政治哲學的高妙之處,可以作為後世設計政治制度的參考。 南懷瑾的演講中,提出孔子的儒家思想,是中國人的飲食,道家思想是藥,這倒是說出了儒家學說的精神,被民間普遍接受的事實。中國政治上是法家,正所謂內如外法,實際上的制度與施政,靠的是法家的思想,而人民平常的行事依據,就是靠儒家思想,所謂"半部論語治天下",也就是順應儒家思想在社會上流行的辦法。 孔子不但提出了政治思想,他的教育事業,也讓後世有依據,推廣普及的教育。科舉時代的教育,就是私塾,只有取官的考試由國家來辦。民間辦教育,儲才為國家所用,和孔子的教育方式是一致的。 上個月孔子的祭孔剛過,想到這位政治和教育上的先驅,於是就從這兩方面,探討孔子的影響。能夠幾千年來,思想被奉為準則,這的確就是孔子高明的地方。

高更--- 金融風暴中談畫家與銀行家

by 高徒 有一個笑話說,一群銀行家聚在一起,聊的都是藝術;一群藝術家聚在一起,聊的是錢。先不說這兩個話題哪個比較雅,光是把這兩件事相提並論,就很有趣。梵谷的畫是因為高價被世人注目?還是因為世人喜歡這樣獨特的畫風,所以願意出高價?這樣的問題也像是雞生蛋或是蛋生雞,沒有定論,目前聽過我認為最公允的說法是:梵谷獨特的畫風,加上因為自殺,留下的畫作數量不會太多,卻又有足夠的數量,適合炒作,因此比較能夠拍賣到比較高的價格。這個說法既不避諱高價背後的籌碼因素,也不否定梵谷獨特的藝術表現,比較能充分解釋"梵谷現象"。今天我要談的高更,則是個轉行的金融業人員,看看我是不是能從他的兩個身份,找到藝術和金融的關連性? 高更曾經任職於巴黎相當火紅的巴黎證交所,習慣於城市了繁榮方便的高更,對於文明也產生了厭煩,嚮往原始自然的荒野生活,於是他辭職、離開妻子,來到了大溪地。他與當地的女子交往,他並不避諱這些男女關係,因為這些都是他的創作靈感來源。他在大溪地懷念南法的向日葵,叫人寄來向日葵種子,種在當地。除了向日葵與男女關係,其實我蠻好奇的還是高更在大溪地的經濟來源,他在認識了蒂哈阿曼娜,並有了小孩,本來打算留在當地,一起撫養小孩,卻因為法國的匯款沒到,暫時回到巴黎,等到他再回到大溪地,已經是兩年以後了。1897年也面臨經濟的窘迫、生病和梵谷自殺的消息,使他萌生自殺的念頭。雖然他在大溪地不必面對文明的打擾,也不用管藝評家的意見,似乎還是脫不掉經濟的壓力,和他從事證券工作時的安穩,不可同日而語。我想,高更的選擇,或許和金融界的一些現象類似,當大家對於未來看好時,會投入大量資金在某個領域,然而,這樣的冒險,其實也隱含著不確定性,而這樣的不確定性,有時候又真的能改變世界,就像美國的鐵路投機,讓鐵路能順利完成,使美國的東西岸完整的聯接,即使建設的資本永遠都沒被清償。高更把他的生命和金錢,投擲在他相信的蠻荒之地,從事與主流價值不同的藝術創作,卻為後世留下色彩大膽、構圖活潑的繪畫。所以,若是用投資的角度來看高更,似乎是個夠冒險的投資,結果也是豐盛的。 其實,藝術與投資這兩個似乎矛盾的字眼,背後卻有些驚人的相似性,牽涉到時間因素、以及每個時代的市場因素,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,使得中國畫家的畫作價格水漲船高。張曉剛的天安門,拍出非常高的價格 (註一)。而畫家在投入心力創作時,除了考量當代的市...

池波正太郎

by 元人 說實在我是有點花心,家裡面明明就擺了五味康祐的《秘劍.柳生連也齋》和藤澤周平的《隱劍孤影抄》《隱劍秋風抄》,結果我卻和池波正太郎搞麻吉,他奶奶的,真個傾蓋如故。  說實在的我很愛看系列小說,尤其是短篇連作,瘋啦,瘋狂的愛看哪。池波正太郎有所謂三大系列作:一是《鬼平犯科帳》,號稱「江戶時代的亞森.羅蘋」,跟岡本綺堂的《半七捕物帳》,「江戶時代的福爾摩斯」並稱雙璧。二是《仕掛人.藤枝梅安》系列,這是講一個殺手的故事,白天是醫生(用針救人),晚上兼差幹殺手(用針殺人),自成一派的黑暗江湖,引人入勝。  而第三個系列作就是所謂的「劍客商賣」系列,臺版翻譯叫做「劍客生涯」。這是講一對以劍術謀生的父子,老爹叫「秋山小兵衛」,兒子叫「秋山大治郎」。他們活躍在德川幕府十代將軍,由盛轉衰的時期,背景是最繁華的天子腳下--江戶城。老爹是閒雲野鶴的絕世高手,人脈廣、交際闊,一身絕學深藏不露,整天遊戲風塵,自稱「我現在喜歡女色多過於劍術」,年紀已經六十歲了,還跟二十歲的農家少女未婚同居,並且夜夜春宵,看得我好生羨慕。  老爹的身分除了「劍客」還是「劍客」,也沒有服侍領主也沒有接黑市生意...那,錢從那裡來?很簡單啊,只要幫人家解決問題,就可以拿報酬了。活躍在江戶城內,專辦江湖人疑難雜症,秋山老爹的財源亦可以套用Philip Marlowe那句: "Trouble? Trouble is my business."   (麻煩?麻煩就是我的生意)  秋山大治郎,個性跟老爹完全相反,是個高大英俊但是剛毅木訥的武痴角色,簡單來說就是「矜持到不行」。已經二十五歲了還沒有嘗過女色,一心嚮往唯「劍」而已。開了一間道場卻沒有學生要參加(因為教學太嚴格),每天吃麥飯配蔥花味噌湯(實在是很傳神的生活描寫)。開始幾篇他不是怎麼活躍,只知道武藝相當高強,真個:  「奪愛露光一盞茶,江河飲血始歸還。」  其實也沒有那麼誇張,基本上劍客的勝負是要背責任的,每一次勝利就要多背一條冤魂在身上,所以能不殺儘量不殺。秋山老爹(小兵衛)功力已經爐火純青,很少在用劍,就算他出劍讀者也不會看得清楚;秋山小子(大治郎)會出劍,每次出劍就是血肉橫飛,所以薑還是老的辣。而且秋山老爹的江湖閱歷,實在不是一般劍客可比的,這也等於就是說:  池波正太郎實在可以把一狗票武俠小說家全都踩出屎來。  當然在此我就不...

流動的饗宴

by 高徒 一般人提到流動的饗宴,通常是指海明威對巴黎的描述,意指巴黎的回憶會一生跟著當事人。而我這裡是要描述梵谷的繪畫,梵谷一生創作了不少繪畫,尤其星空更是大家所熟悉的。星空這幅畫中,梵谷用流動的線條,把星光和雲的動態,完全表現出來。 或許這樣的畫法並不是意外的結果,繪畫在描述世界時,對於動態的事物,其實是有極限的,一直等到畢卡索 以立體派來表現'下樓梯的女人',才有連續不同角度的動態描寫。而梵谷走的路線,則是把物體本身的流動性,加到物體的造型上,令我想到電子的圖像,電子沒有一刻是停的,所以,電子的圖像是一團雲。同樣的,沒有雲是停止不動的,因此雲也就會有流動的造型。 至於星空咖啡館,則是描寫咖啡館的路邊座位和喝咖啡的人,在這幅畫中,很明顯的,梵谷獨特的青色背景又出現了,右邊的牆是暗青色,星空則是淺青色。我在小學的時候,臨摹這幅畫,發現真的有股魔力,把人吸引到這晚上的咖啡座,有點孤獨,又有點熱鬧。孤獨的是前景的人,熱鬧的則是遠方的點點星光,這幅畫,左邊的暗青印襯出右邊的暖黃,天上的青色又和前面的前面石子路上的青色相呼應。真的是一幅很平衡的畫作。 提到梵谷,我就要說到我和Anita 去亞爾斯 (Arles) 的經驗,亞爾斯是一個很典型的普羅旺斯農村,有趣的是,到處有著羅馬遺蹟,以及絲柏樹,這種在梵谷畫中左扭右擺的怪樹,在現實生活中,即便真的實體存在,還是給我一種魔幻感,除了很高之外,造型又非常單一,一整排看下來,就跟梵谷畫中所表現的行道樹一樣,單調中透著一種空虛。儘管我們沒找到星夜咖啡館,不過類似的巷道到處都是,這一帶的風格,會被梵谷這個荷蘭人選上,不是沒有原因的,因為從頭到尾,都有著一種濃濃的農村樂活風格。也意外的 在一座小教堂裡面看到提琴及製琴過程和工具的展示。總之,這個小城就是有許許多多令人意料之外的驚喜。 回到流動的饗宴,我要說的是,不管梵谷要表達的熱情,是否一般人能感受到的,他畫面上的流動性,以及他筆下的亞爾斯,讓我體會到,人生能夠處於流動的狀態,不死守著一個僵固的事物,就會讓人生有許多可能性,什麼是你比較不能改變的點,你準備好要去享受那份流動的饗宴了嗎? 高徒 10.24, 2008 朱雀樓

藍槌子

by 元人 利用一天的時間看完Ross MacDonald的《藍槌子》(The Blue Hammer),這是Lew Archer系列的最後一本,我個人所讀的第三本,令人驚異的是我居然已經熱身完成,之間只有處女作《動向飛靶》(The Moving Target)看了兩遍,《地下人》(The Undergroud Man)看了一遍,然後看《藍槌子》就完全沒障礙,真是神奇。  第一本,第十本跟第十九本,之前有講過這個趣味。如果只看《地下人》再接著看《藍槌子》感覺不會差很多,但是跟《動向飛靶》相比可就是有驚人的進步(廢話,一年寫一本也經過了十七八年)。  我喜歡Lew Archer這個系列,因為從中領悟到很多東西。回想起Raymond Chandler的馬羅(Philip Marlowe)系列,其實主角的色彩並不是很明顯的(視覺上),除了故事用第一人稱敘述,讀者不太容易見識到Marlowe的外貌之外,Chandler書中的角色個個搶眼,熙熙攘攘穿梭在喧嘩大街,真個「五色令人目盲」,相對來講踽踽獨行的冷硬偵探,他的外在形象並沒那麼重要。  但是Marlowe的言行舉止永遠令人印象深刻,而且獨樹一格,因為Philip Marlowe是一個很「吵」的偵探,走到那裡都在跟人鬥嘴,沒人可鬥的時候也在不停碎碎唸,讀者因此很能夠瞭解偵探的心理狀態,這點可能是跟《卡拉馬佐夫兄弟》學的,大量獨白呈現人物心理狀態。  而到了Lew Archer呢?么壽骨,他連聲音都沒有哪。聽話的時候比問話的時候多,也沒有特別去交代偵探的外貌什麼的,幾乎跟隱形人沒兩樣嘛!可是這樣也很好玩,因為讀者很有餘暇去欣賞作者的文筆、書中的風景,還有冷硬偵探溫柔又含蓄的大叔情懷。  我之前曾經說過,冷硬派小說不是「成人童話」而是「大叔童話」,大叔看了還想再看。看到Lew Archer因為手肘碰到美眉胸部而感受到「下肢」輕微的勃起,真是令人會心一笑(書中他已五十歲了)。以五十歲的天命之年還跟三十歲不到的女朋友相親相愛,感覺還真是...寶刀未老啊!  我五十歲若還能這樣(一尾活龍),我嘛會覺得很開心。冷硬派小說果然是大叔童話。  其實《藍槌子》的重點在於Lew Archer的愛情戲啦,我看《動向飛靶》看《地下人》其實Lew Archer都是守身如玉(爆)的,會吃女生豆腐但是不至於餓虎撲羊,而且經常像柳下惠坐懷不亂。連看十九本...

新日本文學 --- 從挪威的森林到國境之南的現代日本

by 高徒 我讀挪威的森林時,最喜歡其中'直子'的角色,雖然除了她20歲生日時,和'渡邊'一起慶祝,之後還發生了關係,其他部分並沒有太多的情結,然而,她卻是整本書的一種重要精神,是青春期眷念的表現。也是從這本書開始,我注意到村上春樹對於主人翁年輕時期的描寫,之後,我看他寫的紅色城堡,也會去反推,書中主人翁,他的年少時期又是怎樣的呢?是苦讀準備上醫學院,還是也有一段難忘的青春戀情,這樣的閱讀模式,到了國境之南,太陽之西,又有了用武之地,也就是'島本'這個角色,是主人翁"始"的中學 (國中)同學,她不但是個有缺陷的角色,也是個令'始'迷惑的角色。古典音樂是他們倆人共同的話題,書中提到古典音樂像鷲,會吃腐肉,其實也是說,古典音樂可以帶他們回到往日陳舊的回憶,而回憶本身還是有點發酵呢! 回到挪威的森林這本書,當然,這也是作者的錯誤印象,把歌曲中白松木誤解成挪威的森林,再以這個意象來當書名,同樣的,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一書,國境之南指的是墨西哥,作者則想像是個很浪漫、抽象的地方,我想起以前教英詩的老師說,你可以了解詩,你可以誤解詩,但你不能不解。村上倒是完全做到了,不但誤解歌詞,還能把歌詞拿來當作美麗的書名,真是不簡單。我也就沿著挪威的森林書中的'渡邊',走過駒入 (辶,入有走馬邊的)、御茶水,靠著有限的日文字彙,翻著日文版的挪威的森林。我覺得這樣的作品,其實不管如何,都是非常的個人的,'渡邊'喜歡的"大亨小傳",'渡邊'喜歡的個人式的生活方式,甚或他非常隨性的帶著魔山去"阿美寮"看'直子',都把這個角色活脫脫的展現出來,非常的獨一無二。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'始',則是個獨子,他是在二十世紀後半期的開始出生的,同樣的,他沒有跟他類似的兄弟姐妹,他不認為中產階級住有庭院的房子,有什麼特別,他發現只有'島本'跟他很像,他是個尋找另一個個體來使自我更完整的靈魂,因此,他拼了命的努力,進了教科書公司之後,雖然他不滿意,卻因為結婚,他得以靠岳父幫忙,經營酒吧,也過著看似幸福的生活。他再遇到'島本'時,反倒比較像他想要幫'島本'完成什麼似的。例...

ABC謀殺案

by 元人 看白羅長篇看到《ABC謀殺案》(The ABC Murders),我覺得阿嘉莎嬸嬸才真正起飛,玩出了所謂人人稱道的「迷宮」風格。這本在年表上的紀錄是1936年,距離阿嘉莎嬸嬸出道(1920)已經16年。  克莉絲蒂小說最讓人垢病就是它的「不合理」,推理小說應該要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,從中製造意外和驚奇,但是阿嘉莎嬸嬸太夢幻了,常常會自己想自己對,完全沒考慮到讀者,就這樣自high寫完一本,其中經典當然是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,讓Raymond Chandler倒足胃口的一本克莉絲蒂探案。  當然夢幻也沒什麼不好,謀殺是愛情的媒人(?)也沒什麼不對,只是我們所盼望所企求的克莉絲蒂,全盛時期世稱「謀殺天后」的克莉絲蒂,她的風華正盛似乎是從《ABC謀殺案》才開始的,雖然說她老人家早在第七本小說《羅傑.艾克洛命案》便已聲名大噪。  克莉絲蒂作品有一些觀點需要釐清:她雖然很熱愛福爾摩斯,但是「白羅」和「瑪波」都是「布朗神父」的傳人,殆無問題。白羅系列是套用福爾摩斯的形式來寫布朗神父的長篇,瑪波系列根本就是--布朗神父的「女神轉生」啊!  回到《ABC謀殺案》,真的騙死人不償命的一部作品,心理盲點運用得很好,撇開繁瑣的查案過程不算,故事的動線真的非常漂亮,堪稱經典。在本格推理當中視人命如草芥是可以允許的,但是How-to-do-it說服不了讀者,是不能允許的!克莉絲蒂的作品常常因為套公式,變成凶手非常好猜,還有每到卷末必定有人(要)結婚,這兩個地方挺讓人垢病。而在《ABC謀殺案》書中,就算猜到凶手也是不禁要佩服嬸嬸的腦筋九彎十八拐(這一點在Ellery Queen的作品更是發揚光大),雖然有人結婚我卻懶得在意,因為詭計本身就很讚。  而值得強調的是,它的觀念是從「布朗神父探案」來的,至於那一篇我就不講了,聰明人自曉。同樣的觀念在克莉絲蒂小說適用,在其他作家的小說同樣適用!這,幾乎已成了推理小說的一種王道了。

國家行銷--- 我的瑞士印象

by 高徒 我和老婆到瑞士旅行時,發現整個國家簡直像個小小公園,不是美麗的山,就是如小鎮般的農業聚落,簡直就是有機商品的大本營。 其實,瑞士這樣的人間樂土形象,一定是花了大量的心血維持的。即使有山城這樣的好資源,一個國家也容易因為大量的觀光客而改變風貌,但是,瑞士卻能堅守農業式的生活,也以無煙囪工業為主要命脈。 瑞士鐘錶業其實也是這樣堅持下的產物,一群法國的鐘錶匠相信瑞士這樣的環境才能做出好的鐘錶來。瑞士的機械錶,在這個電子產品環繞的競爭下,開發出時尚的功能,讓手錶不只是報時的工具,也是表達個人性格的幫手。 瑞士的金融業,則反映出樂土的另一面,保密而可靠的環境,讓有錢人安心的把資產放在這裡。其實避稅天堂通常也是度假勝地,除了是因為有錢人喜歡旅遊,另一方面也顯示出,金融環境的氛圍其實和實體環境是分不開的,要有便捷的觀光環境,也才能營造出金融體系的安穩感受,連外國人都放心的環境,當然是個好的存款地。 當然,觀光業始終是瑞士在金融、機械之外的大產業,我和老婆跑去少女峰(Jungfraujoch),見識到瑞士人發展觀光的功力,歐洲第一高峰,只要搭火車就能輕易的到達,因此,除了少數人會引發高山症之外,對大多數的觀光客,是很容易就能登上這座高峰。當然,從山上的歐洲最高的郵局寄張明信片,更是必要的。瑞士的山色和湖光,都因人的建設而出色,日內瓦湖的噴泉,或者應該叫水柱,真的很高,也是個吸引遊客的地方,因為持有Euro Pass可以免費搭船,我跟老婆搭上遊湖船,繞到法國邊界再繞回來,我喝著啤酒,一邊欣賞湖水和那道無可忽視的水柱,特色,果然是需要營造的。相信下次我們還會特地來遊湖,因為日內瓦湖已經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 瑞士這個中立國,也是經過一番努力,由非武裝區,慢慢變成中立區,最後才成立中立國,好玩的是,聯合國竟然覺得瑞士光是賺聯合國召開會議的錢,本身卻不是會員國,不必繳費,有些不妥。其實我覺得瑞士這樣的角色本來就是尷尬中又有許多功能,保留這樣的中立國,應該對聯合國來說,好處要大過於那少少的會費。真的要計較,就叫瑞士捐款好了。從這裡,我也發現,原來連政治界,也需要這樣的樂土概念,一個沒有戰爭的地方來化解會員們的矛盾衝突。 瑞士因為找到了人間樂土這樣的概念,讓它的其他工業,都能圍繞著這個概念而發展,不必因為發展工業而需要破壞環境,也不會因為保護環境而在工業上做出妥協。這樣的概念這是國...

海角七號 ---- 一些由海角七號喚起的個人記憶

by 高徒 我常常不自覺的從繪畫的角度看電影,海角七號一開始就用一張海景大海報,和男女主角的剪影,吸引我對於影片的好奇。海洋風味加上一點點信簡的旅遊味道,嗯!蠻夠了。 電影一開始,是從台北的黑夜,隨著男主角的機車,一路轉成白天,最後來到了恆春城門的黑夜。我總覺得,好的電影,真的是可以用鏡頭說故事的,不一定要有什麼離開台北的宣言,而是用影像,自然轉出這樣的內容。我於是隨影片把我帶到小鎮,也跟著發現鎮上好玩的郵務工作者,以及不怎麼安分的警察。我發現,原來一個小鎮是這麼的有複雜度,是由很多小人物,共同組成一個有機體,我看著看著,就想到小時候我住的金門某小鎮,也是人口簡單,但是有很多自己才知道的小事,當地食物、一些不知道以後不會再碰到的小學同學。貢糖、放學後偷溜去玩的海灘 (據說還埋有地雷)。畫面也就是喚起記憶的好觸媒,你知道嗎?最棒的回憶,通常是在你當時不知情的情況下,久久遠遠後卻怎麼也忘不了。 講到回憶,撤民船艦一景,無疑很影像化的把在台日本人的時代,做了個結束,其後幾個月,台灣既沒有殖民者,也還沒有接收者,產生了一個很庶民的社會,我想那個阿嬤的年輕時代角色,也把整個社會氣氛濃縮,有如她身上那件很新的白毛衣,我無疑是喜歡這樣的意象的,隨著寫信的日本人,他以口白描述,把當時日本在台的學校、以及帶來的日本文化,用日文創造出一個想像的世界。我想,副線的劇情,除了要塑造一個偉大的愛情,也有著台灣社會,許多放不掉的歷史因素,就如目前在台灣的建築以及許多公立學校的前身,都有日本的痕跡。一個時代的結束,船艦給人的印象,幾乎是不容易替代的,就如英國添馬鑑撤離香港,所作的百年見證。日本船隻與茫茫大海,給日本未知的前途,灑上一層薄薄的霧。 海灘演唱會是一個好的記憶畫面,不管風太大、不管歌是不是被遺忘了,總之,夏日的記憶,總在來年重組、再現,成為完整又不怎麼真實的經驗,海角七號,既有日本郵件紀錄一個大時代的結束,卻又用海邊的歌聲開啟年輕人熱熱鬧鬧的未來想望,於是我就在這些畫面中,體驗了一段小鎮愛情與更大的時空背景的連結,也許這樣的影像聯想,也能開啟你自己一些回憶,讓海角七號就如一個多面晶體,映照出你回憶的不同面向。 高徒 10.13, 2008

永遠的園丁

by 元人 讀完《鏡子戰爭》以後,我手邊的勒卡雷只剩一本存貨就是《永遠的園丁》(Constant Gardener),說來也妙,當初是因為電影去買書,第一本就買這一本,結果在家裡一直放,變成是最後看。勒卡雷的書我差不多熱身已經完成,所以每看一本都只會更加興奮。  這本《永遠的園丁》是勒卡雷第十八本小說,排序在《摯友》前面,但是劇情相當的複雜,果然是萬鈞力作。故事從一樁樸朔迷離的謀殺案開始,女主角Tessa遭人割喉致命,前一晚還讓人看到跟隨行醫生出雙入對,負責開車的黑人司機慘遭斷頭酷刑,唯一關鍵的醫生卻無端失蹤。  這樣子一講大家就知道,故事的主線,所謂的「光之角色」就是會落在女主角的老公身上,會由他來追查重要線索。勒卡雷這樣子寫法,雖然是他一貫的公式作風,但是乍看之下,還真像宮本輝的《月光之東》哪!  情死->查案->真相大白  我本來以為只是這樣簡單的架構,頂多摻一點大國腐敗的政經陰謀,但是這本書遠比我想像中要複雜,不但女主角深藏不露(勒卡雷小說一向如此,死人比活人還中看),甚至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婚姻關係、感情糾葛也出乎意料之外呀!  電影改編實在不能夠及於萬一。  強力推薦必看原著。  最好能看英文版。  上次看《摯友》在回憶往事的部分很精彩,可是後來就變成有一點碎碎唸,故事性逐漸弱化,任務只是簡單收尾。在《鏡子戰爭》書中同樣的寫法,但是那一本書可以呼應《豺狼之日》(The Day of Jackal),刻意去強調任務之前的準備過程,真正的爆發只有燦爛的瞬間,我們也可以去聯想到克莉絲蒂的《Toward Zero》(本末倒置),謀殺行為的發生不是開始而是結束,在布置的時候才真精彩。  勒卡雷這本《永遠的園丁》,在結構上近似溫瑞安小說《刀叢裡的詩》,可是調性上卻接近梁羽生的《雲海玉弓緣》,故事中人在追尋的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人,愛情故事卻是在伊人死後才開始。梁羽生的《雲海玉弓緣》寫到厲勝男猝死就戛然而止,但是《永遠的園丁》書中,Justin跟Tessa的相知相惜是在Tessa死後才開始。  這樣講是有點亂啦,因為興奮度破表。到茉莉書店本來要收購勒卡雷的《夜班經理》,卻沒想到同時又出現了《完美的間諜》,一時之間太難取捨,還是捨魚而取熊掌,先把《完美的間諜》買回家,因為實在太喜歡這一段話:  「進入間諜世界只有兩張門票--一張叫『背叛』,一張叫『欺騙』。」  因為這一段話讓...

鏡子戰爭

by 元人 當我從英文版的勒卡雷發現到,勒卡雷小說的成書順序,我發現自己更加瘋狂,因為我是秩序的迷,對於排列組合有近乎信仰的崇拜,這點跟白羅非常的像。  因為這樣,我很快便看完了《鏡子戰爭》(The Looking Glass War),因為它是勒卡雷的第四部作品,緊接在《冷戰諜魂》(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)的秀作。  我感覺這兩部作品(《鏡》與《冷》)實在是雙璧,就像《魔界轉生》和《柳生忍法帖》一樣,是勒卡雷小說從生澀邁向圓融的紫青雙劍,在這之前是兩部George Smiley的出場作品《召喚死者》(Call For The Dead)和《優質殺手》(A Murder of Quality),在這之後是不算太好看的《德國小鎮》(A Small Town in Germany),而這兩部剛好卡在中間,厚度還都差不多,主題又近似,還都有Smiley出面小串場。  神哪,我真的是挖到大寶藏了。  如果說《冷戰諜魂》的基調已經近乎寒冷,那麼《鏡子戰爭》的凜冽程度還將更勝前作。冷啊~~悲慘淒苦到會讓讀者笑著流淚,我常常在二月河的「帝王大系」感受得到,說實在的勒卡雷還真不是普通的殘忍,每次看他的小說都令我為之心折。  《鏡子戰爭》總共分成三個部分,每一部分都把劇情推向更高潮,越看到後來越會發現,《鏡子戰爭》這個書名真的是入木三分,真的是一個會讓人笑著流出血淚的超級冷笑話,我好想寫出這種題材的武俠,一直找不到範本,勒卡雷真是讓我見識到了。  看《冷戰諜魂》我們還可以從Leamas的愛情故事得到一些殘存的溫暖,《鏡子戰爭》則是完全用俯瞰的角度視眾生如芻狗,把主角放在腳下踩。勒卡雷的制式風格在《鏡子戰爭》可以說發揮到了淋漓盡致,真不愧是雄劍紫郢,跟雌劍青索雙劍合璧,威力何止強勝千倍。

薩佛伊公寓與 iPod

by 高徒 薩沃伊 (薩佛伊,以下文章都用這個譯名)公寓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是一座完全以實用為考量的建築,實際上卻充滿非理性的藝術要求,素白的牆面全由工匠以手工砌成,材料則是採用瑞士進口的昂貴泥灰。這幢公寓的牆面就像蕾絲一樣細緻,也像反宗教改革教堂綴滿珠寶的中殿一樣惹人珍愛。-----艾倫‧狄波頓, 幸福建築 p.p. 73~74 毫無困難的,這使我聯想到 iPod,雖然強調聽音樂的實用性,卻有著純白到有點吹毛求疵的堅持完美。控制的圓環裝置,雖然有功能性,卻也充滿趣味性。這樣的設計,已經遠遠超出實用考量,而是位了表彰某種隱含的價值。 柯比意設計的薩佛伊公寓,是很講究美感與未來性的,因此,螺旋的樓梯,打造得像有量體的雕塑品,緩緩的往上延伸。屋頂的圓形牆,是圍繞露台的牆壁,整個屋頂的設計,就像能接收外來訊息的天線,準備隨時啟動引擎,讓屋子能起飛,向那外太空而去。這就牽涉到,要不要注意不會用到或看到的部份。鐵達尼號的導演,把鐵達尼號只建成一半,也就是只建左邊或右邊,那如果要拍攝另一邊呢?拍完把畫面左右反轉就可以了,這是降低成本的巧思,可是導演卻連行李上的標籤,也用左右相反的字來寫,以免露出破綻。這些細節,與其說是要逼真,不如說是自己想做到最好。 iPod 的設計者據說也是個衛浴設備的設計者,因此了解白色與質感的重要,不管mp3外殼其實並不影響播放的品質,卻會影響人們追求音質時,產生不協調感。一部外殼不好看的音響,也會破壞欣賞音樂時的感受。整體感受通常是一個創作要注意到的,我常常想,畫家要去描繪遠山上的樹或天邊的飛鳥,無非也是要使近處的細節更加可信。因為遠景通常是人判斷實景的依據。 回到建築本身,薩佛依公寓是一幢表達現代感的極簡風格作品,鋼框的窗,衛浴設備的管線裸露,再再暗示有如潛水艇的特質,這樣的仿科技風格,和iPod 這樣仿建築風格的科技產品,正好形成對照。如何讓這樣的設計,達成該達成功能,設計師和工程師的配合,是必須的,也是令人激賞的理由之一 。

幽夢影

by 高徒 雨窗作畫,筆端便染煙雲;夜雪哦(音:額)詩,紙上如灑冰霰(音:縣)。是謂善得天趣。 古人說:詩在車上、馬上、煙花之間。也就是說,素材其實就在生活中。我也常常為題材的內容所苦,幸好,我就從食衣住行著手,竟然也寫了一系列關於英國是生活的文章。可見,題材不必遠求,只要在生活中用心。 這段幽夢影,就以雨天的窗景,也就帶出煙雲的變幻和美感來,用夜間的雪景,也能把冰霰的灑落,在文字中散發出冷冽的味道。 自然界的題材,花草雲影,野樹高台,無非都是好文章,尤其透過眼下的觀察,更是能覺察出其中的美感。偶有過吊橋,望水中雲影,也知道雲水之趣,不是功名利祿可以取代的。希望從這中間,也能體會出,人間的山川明月、江上流水,都是不易的財富,從此把重要的當做重要的,不在把次要的當作重要的,種種水月,盡皆完整,朵朵鏡花,亦皆真實,此所以幽夢之所謂影者也。 高徒 2008.9.26

勒卡雷

by 元人 我想我真的是瘋了,也真的沒瘋。  說「瘋了」是因為,在還沒看過兩本以上的勒卡雷(John le Carre)小說以前,就買了十幾本原文的勒卡雷小說。  說「真的沒瘋」是因為,勒卡雷小說值得一看再看,看越多(本/遍)越有味道。  目前看到讓我一見鍾情的這本:《摯友》(Absolute Friends)。  人家說勒卡雷小說最好入手是《冷戰諜魂》(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)但是我卻讓《摯友》這本一棒打醒--實在是超讚的啊!那麼大一本像磚頭一樣的書,卻從第一行開始就抓住我目光,讓我很有耐心地慢慢地讀,真的是讚。  《摯友》是勒卡雷2004年的作品,算是很新的,當然現在已經又推出了《天真善感的愛人》和《The Mission Song》,不過這本也已經很夠嗆。  我會讓《摯友》一棒打醒的原因是,我看到了勒卡雷小說的一個常用公式,並且在本書運用純熟。 勒卡雷小說喜歡安排雙雄對峙,往往都用於故事主軸,像《鍋匠.裁縫.士兵.間諜》《榮譽學生》和《史邁利的人馬》,這個叫做「史邁利對決卡拉三部曲」,很明顯的雙雄對峙。  而在《德國小鎮》書中,Alan Turner從頭到尾都在追尋Leo Hating,如影隨形,身分地位卻是倒反,這也是一種雙雄對峙,藉由Alan Turner的追尋描繪出Leo Hating的具體輪廓。  在《冷戰諜魂》書中,Alec Leamas再戰江湖也是為了當初那個假想敵,勒卡雷書中的雙雄對峙經常是一明一暗,相互映襯,在明處的人不斷追尋,在暗處的人神神秘秘,製造了故事不少懸疑。  而在《摯友》書中,很早就點明了這種雙雄對峙的架構,泰德.孟迪與沙夏,一高瘦一矮胖,曾經都擔任情報員,患難之交的生死兄弟,歷經數十年再掀波瀾。  勒卡雷的文字書寫有一種嚇死人的細緻,歷歷如繪到真的難以想像,為什麼作者可以明察秋毫,把事物描寫到,詳細到淋漓盡致?我突然想起007小說的作者Ian Fleming也是有名的描述狂,不把東西寫到鉅遺靡遺又兼大量置入性行銷(連品牌都照講不誤)他就是不會高興。  如果說Ian Fleming的《俄羅斯情書》(From Russia, with Love;我個人中意的翻譯是《帶著愛從羅剎來》)因為對於殺手的詳細描寫而成為經典,那我想勒卡雷幾乎每一部書都有辦法成為經典!書寫功力實在太嚇人了。  說到這裡...

鍋匠.裁縫.士兵.間諜

by 元人 將要看完勒卡雷(John le Carre)的《鍋匠.裁縫.士兵.間諜》,感想幾乎是跟之前一樣:  看不懂。  在看這本名著之前先K了不少書介,所以知道故事大綱,是George Smiley要抓一個俄國派駐在圓場(英國的情報組織)的雙面間諜(俗稱「地鼠」的便是),而那個人不是別人,就是圓場著名的五位高幹其中之一啦!包括George Smiley在內。  所謂的Tinker, Tailor, Soldier, Sailor....這是一首數數兒的兒歌,看到這種歌謠一定要唱一下:  一隻小豬上巿場  一隻小豬待在家  這隻小豬吃烤牛  那隻小豬餓肚皮  還有一隻小豬嗷嗷叫  (取自遠流版克莉絲蒂《五隻小豬之歌》的翻譯)  沒錯!就是著名的《五隻小豬之歌》啦!追查舊案、五個嫌犯,數數的兒歌,其實《鍋匠.裁縫.士兵.間諜》跟克莉絲蒂的《五隻小豬之歌》在佈局上是有差不多的梗,但是戲法人人會變,巧妙各有不同。  勒卡雷寫間諜小說,其實都會有推理小說的佈局,雖然看不到切實的案件,卻會有謀殺跟破案,只是謀殺不重要,破案也未必是重要,重要的是作者想要表達的觀念內容。  像我個人最愛的一句話,是George Smiley袒護他不貞的妻子的那句內心告白:  「你千不該,萬不該,傷了安恩的心最不該。」  George Smiley是一個...怎麼講呢?除了身材矮胖,記憶力跟邏輯推演如同電腦般恐怖(光看資料檔案就能偵察辦案,簡直是安樂椅神探)之外,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個到處找人陪睡的妻子,但Smiley卻非常愛她。  有句話形容錦毛鼠白玉堂,每次看連續劇《包青天》都要唱的:  「錦毛鼠--一身是膽。」  那George Smiley呢...就一身是...那個那個,好人牌吧。  因為他每個表哥都會跟他說:「Smiley,你真是個好人。」  一身是好人牌。  感覺勒卡雷小說中的間諜都是人傑,但是每個人都過著不是人的遭遇。俄國間諜頭子「卡拉」(他兄弟叫OK,爆)派了一隻地鼠進圓場,只有老總聞到氣氛不對,於是設下「鍋匠.裁縫.士兵.乞丐」這些暗號來連繫,每個暗號影射一個嫌疑犯,這書名就是這樣來的。  但是老總還沒抓到地鼠,自己就先挨了棒槌,後續的任務交由George Smiley來完成。  全書的敘事手法有點跳躍,讀者在看的時候要自己把持住,不要為時態混亂而著惱,這本書是很好看的。  我只...

元人的回覆

by 元人 *本日(8/5)回覆余為魄的留言:  俠的存在有著多種形式,像我們這樣的,就類似藤澤周平筆下的「巿井之俠」,黃昏清兵衛之流。黃昏清兵衛本名「井口清兵衛」(應該是吧),是替諸侯大名做事的倉管人員(身分乃是武士),擁有一身好武藝卻不與人爭鬥,每天下班不敢跟同事去喝酒,急急忙忙趕回家燒飯洗衣帶小孩,因為他總在黃昏時分(下班時間)準時離去,所以人稱「黃昏清兵衛」。  看到大哥所言「我輩中人,誰不落魄?」覺得有些感慨,也挺瀟灑。我有武藝我不囂張,我還是乖乖地開我的早會做早操,每天追著業績跑,並沒有對不起誰(只是拿不了很多錢貼補家用),這樣的人生說實在也很武俠,藤澤周平幫我們證明了這個部分。  而瑞蒙.錢德勒(Raymond Chandler)的落魄真的就是等同於瀟灑,大俠名偵探菲力浦.馬羅(Philip Marlowe)不太像偵探卻很像個大俠,他沒有福爾摩斯獵狗般的鼻子,卻有一張得理不饒人的快嘴(經常光說不練)和十三太保橫練的後腦勺(而且常常挨打)。馬羅很落魄,落魄更瀟灑,全世界有千千萬萬讀者都愛他,包括小弟我在內。  我不認為武俠一定要有武有俠,可是武俠不能沒有「江湖」。有江湖則有武俠,有江湖則無處不是武俠。從事壽險業讓我看見江湖,江湖風波險,真險!我們都不用碰上東邪西毒,光是三頭蛟侯通海就可以我業綪月月掛零,因為他資格老,因為他人脈牢。現實生活就是這麼江湖,招子放亮了才明白,用淚水洗過更明白。  我很喜歡《韓霜館》這個故事,因為韓霜館做了我永遠不敢做甚至不敢去想的事;《丁未夜》很多人覺得他很慘,但是我心裡明白,他是求仁而得仁,故事其實是快樂結局。《雲柳馬》的焦點有點分散,「小白獅」聶含雲的故事跟韓霜館相互犯避,不過已經遜色了不少;「馬步隱」的部份我是看重故事設定;「柳成家」的部份是因朋友提點(?)而覺得刮目相看。  從《韓霜館》到《冷袖寒刀》我現在都還租得到。算來我是得天獨厚,可以把這些珍貴書籍一讀再讀。對於《冷袖寒刀》雖然直覺不喜歡,但是為了找答案...我想它還是有讀的價值。  算來我應該不是第一次知道《離火》難續的消息,不過怎麼都覺得惋惜。我的武俠生涯已經錯過一個司馬翎,實在不願意再丟失一個余為魄。生活的壓力它始終都在,始終都有,但是我還願意守護,守護心中那星未滅的火。

燃燒小宇宙

by 元人 在部落格收到武俠作家「余為魄」的留言,感覺真是開心。雖然他還是像以前一樣憂鬱,中年心事濃如酒,但至少我現在有機會可以當面跟他催稿了(哈)。  余為魄的代表作,是在2000年之前由「萬象」出版的三部未完成的系列武俠小說,總名叫《離火青瞳》,第一輯故事叫「冷冷的鐵」,其下原本要分為四輯,因故只寫成了《韓霜館》《丁未夜》和《雲柳馬》,最後一輯叫《冷袖寒刀》,是由「獅鷲」出版的,因為覺得狗尾續貂我就沒看了。  我喜歡余為魄是因為他的故事基調很黑暗,是黑到會反光的那種黑暗,就像橫溝正史的推理小說,黑到已經出現美感。  第一部故事《韓霜館》寫的是天下第一幫「漕幫」幫主的爭霸戰,初出江湖的雛兒「韓霜館」,乃是漕幫故幫主韓秋丰的大兒子,為了繼承父業統合漕幫,他要獨力挑戰六大家族,把自己硬生生從「小綿羊」蛻變成為「大野狼」,當他得到一切的同時他也失去了一切。  第二部故事《丁未夜》比較接近傳統武俠,寫的是點蒼派棄徒「丁未夜」背負著滿身血仇和冤屈,矢志誅滅他的心腹大仇--點蒼派掌門人「上官未移」,這個人曾經是他最心疼的小師弟,也奪走了他最心愛的小師妹,甚至還害死了他最敬愛的大師兄!此仇不報--枉為人!  當丁未夜失去所有的同時,他也得到了所有。感覺有點像Graham Greene的《權力與榮耀》。  第三部故事《雲柳馬》則比較複雜,寫的是「聶含雲」、「柳成家」、「馬步隱」三個男人的故事。其中「小白獅」聶含雲是一個類似韓霜館的權謀者,武林當中的南海跛豪,他算盡心機太聰明,到頭來卻沒有像韓霜館成為一方之霸,反誤了自己性命;柳成家是當世有數的美男子,同時也是馬步隱(本名王隱)的「大嫂」。他和王隱老哥的一段驚世戀情(這樣講懂意思啦喔)是全書當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。  至於「馬步隱」的部分,就純粹是很金庸很勵志的,我們可以看到他跟「紅絲女」(武俠界的紅髮安妮-清秀佳人 XD)相戀,又學會「降龍十八掌」然後成為丐幫幫主。因為這套書有三個主角,所以兩個悲情就好,第三個不用太誇張。  我特別要花篇幅介紹,是因為我實在很喜歡《離火青瞳》,我覺得余為魄在金庸的基礎上寫出了自己的味道,這實在很難得。當然這套書如今已絕版,不過作者還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燒柴!  呵呵,我已很久沒有「燃燒小宇宙」了。  一笑。

十二金牌

by 元人 *程剛電影《十二金牌》的心得 片名:十二金牌 導演:程剛 編劇:程剛 原作:倪匡、陳蝶衣 出品: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代理:天映娛樂、得利影視 年份:1970 主演:岳華、秦萍、焦姣、王俠、楊志卿 劇情大綱  宋高宗紹興十年,名將岳飛率兵十萬大破金兵於朱仙鎮,不想卻引來丞相秦檜非議,惟恐岳飛繼續北伐導致和議不成,於是請旨高宗急速發令十二道金牌,要將岳飛召回賜死。  朝廷此舉天下震驚,若干愛國志士為求保全岳飛性命,紛紛貢獻一己之力,拋頭顱、灑熱血,務求將金牌一一攔截。然而丞相秦檜卻也不是省油的燈,為了消弭反對勢力,他設立「聚賢堂」加以制衡,一場又一場精彩紛呈的正邪會戰就此展開。  在這愛國救民的行動之中,要以華山派少俠「苖龍」最受矚目。他是華山派掌門人「華山一劍」金雁堂的嫡傳弟子,文武雙全赤膽忠心,內功與劍術都已臻至化境,擔當重任自應不成問題;但是他萬萬料想不到,他所要面對的頭號大敵──丞相秦檜新聘任的「聚賢堂主」,居然會是養育他十五年的恩師,不久將來的岳父:  ──「華山一劍」金雁堂! 重點分析  《十二金牌》嚴格講起來,算是武俠電影當中的「樣板戲」,編導程剛所運用的故事元素、情節舖陳、角色設定全部也都不離俗套,甚至還套用了歷史故事來教忠教孝。或許在現代觀眾的眼裡看來,這樣的電影顯得落伍可笑,但是我卻覺得,這樣的範本值得大家珍惜。  程剛在邵氏的職分是先擔任編劇而後才轉任導演,或許是因為這樣,大量套公式的《十二金牌》雖然沒有驚喜可言,畢竟還能看得津津有味。程剛的編劇沒有特意運用的奇招花巧,也不會刻意凸顯某主角配角,整部電影看下來,就只是一個故事,每個演員都恰如其分的扮演好這個故事,然後把故事演完。這樣的編導風格是我素來所嚮往並且求之不得的。  在演員方面,最值得注意的仍然是飾演「大俠苖龍」的岳華,岳華出演大俠的片子上次我們介紹過《影子神鞭》,這一次則是介紹《十二金牌》,和他搭檔演出情侶的是飾演小師妹「金鎖」的秦萍。相較於《影子神鞭》來講,《十二金牌》片中男女主角的戲分分配比較平均,也各有特色(程剛的編劇是如此),苖龍的設定相當紮實,不但內外兼修而且又機智過人,但是一碰到他小師妹的女人心機可就完全沒轍了(笑)。就感情層面來講,苖龍為了攔截金牌、救助岳飛,不惜和師父決裂,和師妹解除婚約,也使得這個樣板角色多了一點人味,不像在《影子神鞭》就只是一個方頭大耳的英俊少...

漫長的告別

by 元人 Raymond Chandler的新版的《漫長的告別》終於推出了,我很驚訝是由「時報」出版的,因為那個設計很像「臉譜」新的大師選書的設計。初看到Raymond Chandler的中譯改成「瑞蒙.錢德勒」(原為「雷蒙」)有點錯愕,後來看到譯者是「宋碧雲」沒變才放心一點,這個版本真的是值得信賴的版本,值得一看,我推薦過的朋友都說很讚。 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.  (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)  這一句話放在書腰實在是對,因為很經典。Philip Marlowe在《漫長的告別》書中火氣消減不少,還談了一場難忘的戀愛(說「難忘」是因為他在第七輯故事《重播》仍然懷念伊人不休),而Philip Marlowe和Terry Lennox之間的友情糾葛也一直是引人津津樂道的經典,堪比古龍之《多情劍客無情劍》和Patricia Highsmith的《火車怪客》。  電影的話無非就是吳宇森的《英雄本色》。  --我冇做大佬好瀨呀,阿Sir!  --警官,我不當大哥已經很久啦! 之前在微風廣場紀伊國屋有看到村上春樹譯的,日文版《漫長的告別》,其實村上春樹的文風受冷硬派影響本就很深,他的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》其中「冷酷異境」的英文寫作Hard-boiled Wonderland,那個hard-boiled原指「煮得過熟的蛋」,因為煮得太熟而變得很硬,暗指冷硬派(一作「冷酷派」)偵探因為飽經滄桑而太上忘情,整個就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,村上在書名中用到這個形容詞,有點在暗示他也是冷硬派的愛好者。事實上他的文風也受到Raymond Chandler影響很大。  日文版的《漫長的告別》由村上春樹擔任譯者,臺版新版也收錄了他的譯後記,感覺是彌足珍貴。這不是因為村上春樹的饒富盛名,而是因為我知道,他本身也是Raymond Chandler的愛好者,又直接參與翻譯,他的譯後記自然不可不讀。 看到臺版新版《漫長的告別》感覺真是開心,宋碧雲的譯本真是很棒的,我倒很高興我很早就把舊版賣掉,現在才有空間買新版(爆)。說起來我也是Raymond Chandler的Big Fans,英文版我幾乎全有(長短篇),只是版本不一而已。《漫長的告別》英文版我放著一直沒讀,因為太經典了讓我想逃避,也許把臺版新版再看一遍可以給我勇氣吧。

General System Theory

by 吉本氏 有些人說,一本課本的價值不在於它陳述了多少事實,而是它能不能夠啟發讀者。 我對生物物理這個科目名稱,一直有模糊的興趣。實際上這個名詞包含什麼學問,學術圈也沒有一定的答案。所以一本以生物物理為名的課本,所涵蓋的內容時常有不小的差異。 在我翻閱過的幾本關於生物物理 (biophysics) 的導論課本,有一本我還蠻喜歡的,是德國人寫的,我讀的是英譯本,Roland Glaser 寫的 Biophysics。這本書是寫給生物學背景的學生用的生物物理教科書。 Glaser 在這本書的序裡提到,有三本好書改變了他對生物物理學的認識。 1. Mathematical biophysics : physico-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biology / by Nicolas Rashevsky 2. General system theory : foundations, development, applications / by Ludwig von Bartalanffy 3.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in biophysics / by A. Katchalsky and Peter F. Curran 這三本書我也都借來看看,其中第三本講一般 transport 現象的非平衡熱力學,由於和我的研究較相近,我較仔細地讀過。 第一本用了許多帶有數學式的 model 試著來描述一些可以量化的生物現象,不過由於成書時的生物學沒像現在這麼豐富,裡面的生物陳述較為淺,但仍可看出作者的企圖。 第二本我翻了一下,這本書不只是想講科學,也想講其它學問,書名的企圖就很大,General system theory,這本書在Google Scholar 被引用了一千多次。雖然我只是很快地略讀過去,仍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處理系統知識的用心和熱情。我聯想到中國的易經,也是想用符號和文字來處理各種複雜系統。 翻了 General system theory 這書,讓我對系統生理學和醫學這種複雜的學問又打從內心生出一些敬意。在分子生物學當道的今日,許多生物學家已變成研究某種編號的蛋白質或分子的專家,卻失去了以宏觀系統來看生物學的能力。近年來系統生物學也發展了一些,有人嘗試用電腦來模擬一些複雜系統。這方面研究如果能加入一些...

勒卡雷小說

by 元人 看完了第二遍的《德國小鎮》(中文版),覺得真是很棒的一本書,所以接著要再看完英文版。  勒卡雷的書因此看完兩本了,我感受非常深刻的是,為什麼有人可以把文筆演練得如此深沉內斂,非常的老成?其實勒卡雷的書情節都很簡單,用推理小說的架構可以推演得出來,不會比克莉絲蒂的謀殺故事複雜喔。但是他的文筆,他的時空背景的設定,細膩詳實到逼近歷史小說家的等級,有夠恐怖的。  看勒卡雷的書常常會看不懂是因為「見樹不見林」,因為文字太細膩、描述太詳實,反而把主要情節忽略了,有一種「強枝弱幹」的感覺,因為我們抓不到故事主線,抓不到閱讀焦點。但是事實上來講就很簡單,因為勒卡雷裡頭的「人」都很渺小,幾乎微不足道,所以事」、「物」就顯得很龐大,像高聳巍峨的巨型鐵塔,勒卡雷對於情報機構本身就是這種界定。  行政機構啊、歷史事件都很大,只有「人」很小。  反觀Raymond Chandler的寫法,書中的「人」都很搶眼,不管是服裝造型還是肢體語言甚至臉部表情述事口吻都在搶戲,事情往往就很簡單,只是謀殺,所以Raymond Chandler寫有一本短篇集叫《謀殺巧藝》(Simple Art of Murder),因為對於Chandler來講,事情的發生並不怎麼困難吧,比較難寫的反而是人。  勒卡雷寫書強調「事」跟「物」,主角越渺小價值越高。在間諜世界裡面人命不值錢,間諜為了搜集情報沒有做不出來的骯髒事,而往往故事的終局只是狗咬狗的荒謬鬧劇,勒卡雷對於事件不加批評,只是把它忠實呈現在觀眾眼前,故事越寫得可笑讀者越覺得悲傷。  勒卡雷的文筆又是很含蓄的,很多重要情節往往是霧裡看花,不專心看還真不知道他想寫些什麼,一專心看才真的發現,哇,原來勒卡雷書中的人都刻意受忽略,用以呈現一種誇張的對比,就像是一幅國畫裡頭有巨大的山水,遊人卻只是零星點點。如果我們把這個「巨大的山水」想像成情報機關,就可以明白勒卡雷到底在控訴什麼。  想像一台巨大的絞肉機,把豬肉放進去絞,然後製成的絞肉又都沒用。如果有辦法這樣聯想就大致上可以看懂勒卡雷了。  或許你都會想問:「製成的絞肉沒用,那為什麼還把肉放進去絞?」  答案很簡單:「因為絞肉機要動。」  我覺得這是我領悟到的,勒卡雷小說最大的爆點所在。

德國小鎮

by 元人 勒卡雷的《德國小鎮》,中文版由「木馬」出版,書腰上寫著一句很聳動的廣告詞:  「一部纏繞著過去政治的鬼故事。」  我的記憶或許有出入,不過大致上是這樣子的。  為什麼要叫「鬼故事」?重看這次我才明白,因為書裡頭最重要的那個人,他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。鬼故事--這個比喻有點失當,我比較喜歡用王力宏的那首歌〈妳不在〉來比喻。  「妳不在,當我最需要愛。妳卻不在~~」  這本書的體裁近乎金庸的《雪山飛狐》,溫瑞安的《刀叢裡的詩》還有Raymond Chandler的《漫長的告別》(The Long Goodbye)。我們所討論的那個人(以《德國小鎮》來講,就是失蹤的檔案管理員Leo Hating),他是因為「消失」了而後才真正「存在」,所以我把這種寫法俗稱為「妳不在」。  金庸寫《雪山飛狐》主角是胡斐,但是大家都記得胡一刀,他已不在。  溫瑞安寫《刀叢裡的詩》,葉紅的戲分明明比較多,令人感嘆的卻是老早入獄的龔俠懷。  更進一步來講,看《漫長的告別》不記得Terry Lennox的人應該很少吧?可是他才出場一下子就消失了。  勒卡雷筆下常常會出現超級情報員,每一個人隨便放到大舞台上,都是不世出的人傑,像《冷戰諜魂》的Alec Leamas,像《德國小鎮》的Leo Hating,要不是精於邏輯推理洞察敵情就是擁有超強記憶力,以《德國小鎮》來講這個Leo Hating很像作家二月河啦,瘋狂愛看檔案,愛查資料,而且過目不忘全部收進腦子裡,用檔案記錄了一整個時期的德國,真是帥到翻過去。  可是在勒卡雷筆下寫來,他們卻都只是陰溝臭鼠,像一縷輕煙般「噗」的屁聲都沒有就消失了,間諜世界就是這麼殘忍,我從勒卡雷書中看到江湖。檔案員Leo Hating失蹤,英國情報界出動探員Alan Turner來搜尋,從他跟各個當事人的對談,翻弄Hating曾經使用過的小東西,我們漸漸發現,這個曾經存在的無名小卒/當世人傑竟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慢慢把形象浮現出來,也許這就是出版社方面聲稱本書為「鬼故事」的原因之一吧,雖不貼切但也暗合了部分題旨。

手抄生意經:原來我已經是個老闆

by 元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:「如果你是老闆,你對於你的事業平均每一天會有十二到十六小時的時間投入;如果你只花八小時,那只不過是上班族;如果只花兩小時──抱歉,那個叫做打零工。」  我們一般社會大眾對於什麼事情會有如此用心深刻的投入?看電視聊八卦?喝小酒罵總統?假設我們做這些事情一天能有十二到十六小時的投入,那我們在這個領域(有點難定義就是了)當中,也已經符合當老闆的其中一項資格。  我個人日常所從事,最認真踏實、苦幹實幹的一項事業就是「讀書」,真的除了吃飯睡覺無時不讀,無所不讀,不過讀的都是些閑書,武俠小說、推理小說之類的,目前新增的類別是「日本時代/奇幻小說」。  個人平時有「三不讀」,吃飯不讀、睡覺不讀、如廁不讀,因為這三個時候讀書對身體不好,除此之外大概人家看到我都是在讀書,不太愛理人,因為我連跟人溝通的時間都儘量節省,拿來讀書。  如果以上文標準來講,我對於「讀書」這麼認真投入,時間心力付出無數,我早就已經可以當老闆,可是為什麼我讀到如今,讀書讀書只是越讀越輸,並沒有就此飛黃騰達?我用做生意當老闆的態度來投入「讀書」這件事,卻沒有辦法擁有如同老闆一樣的地位與收入? 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傳統生意的固定架構:做生意一定要有「買」有「賣」,有「需求」而有「供給」。有需求的人叫做「消費者」,能供給的人叫做「生產者」,通常也就是工廠/農場所扮演的角色,這樣可以同意嗎?  一件商品從生產者的生產線製造出來,要配送到消費者的手上並取得利潤,中間必定會經過「通路」。通路由大小不等的通路商所組成,包括有「總代理」、「區代理」、「大中小盤」乃至於「店面」,這是通路的基本架構。  以我個人讀書而言,假設作家是「生產者」,我是「消費者」,中間的通路商,無非就是「出版社」、「書店」這些營利事業。透過通路商的攜手合作,我從而得到書籍的內容,得到資訊,因此我也付出代價(買書錢),付得心甘情願。  我每天利用零碎時間讀書,逮到時間就讀,可是我沒有辦法利用「讀書」賺到錢,為什麼?因為我沒有拿到書籍的「代理權」。我雖然對書很專業,可能還有一些小小的品味,但是書籍販售所產生的利潤永遠與我無關。  換個方式來講,或許我已經得到了書籍的代理權──精神層面上。  今天假設我讀了山田風太郎的《柳生忍法帖》,在我的腦袋裡激發出了心得感想,我拿去跟朋友分享,這樣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在「販售」在「賣」。試想我...

手抄生意經:武俠小說亦復如是

by 元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意的權利,但是不一定有鑑定生意的能力,生意有好的生意不好的生意,就像「老師」有好的老師跟不好的老師。  俗話說得好:「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,不好的老師帶你住套房。」是不是這樣子?  以我的立場來講,看武俠小說也是這樣子,我的讀友可以選擇「不看武俠小說」,但是萬一,有那麼一天,突然有朋友想看咧?  --他們是否具有「鑑定武俠小說」的能力?  我想大部分是沒有。  武俠小說分成很多種,有名家跟素人,有真作跟偽作,有「金庸」跟「金庸以外」的,還不是只有分成「好看」跟「難看」而已。今天我的讀友想看武俠小說,他沒有鑑定能力,自己到租書店去租,不小心看到一本爛書,火起來,跟我訐譙一句:  「啊~~武俠小說都一樣啦!浪費我租書十五塊錢。」  這難道不會讓人心痛嗎?才十五塊錢跟一點點的時間,就毀掉一個武俠界的新希望,實在是讓人遺憾;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武俠小說的環境和巿場確實都是很差,劣幣驅逐良幣,才會讓大家都感覺「除了金庸根本不能看」,「金庸之後不看武俠」。  巿場壞它不打緊,沒有人懂才真的要命。  我做武俠評介有我的初衷,理由很簡單:「我就是不爽!」為什麼一個可以寓教於樂、通俗風行的大眾讀物要給那些個混帳王八羔子弄到乏人問津,寫一本《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》好像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一樣,看了就有氣。  而學做生意也是一樣,我們不一定要親身投入做生意,但是一定要懂得鑑定。同樣的知識越多人知道,利人利己;同樣的知識不願意瞭解,幫助不了別人也成就不了自己。

手抄生意經:兩千五百家戲院

by 元人 在Raymond Chandler的長篇偵探小說《小妹》(The Little Sister)裡面,有一個電影大亨,在電影業界賺錢跟賺水一樣。他有一段對白是這樣說的:  「我今天在電影業賺錢,不是因為我真的很懂電影,而是因為我在全美國坐擁兩千五百家戲院。」  他接下來的一句話更經典:  「只要有錢可以砸,可以同時間開兩千五百家戲院--不管是誰都可以在電影業賺錢。」  附加的一句:  「不管你的戲院演的是什麼爛片。」  這段對白講到一個有錢人賺錢的秘密,叫做「倍增法則」,掌握通路就能掌握全世界。  這個道理講起來很簡單,像廢話,因為重點不是在於「任何人」,而是在於「有錢可以砸」。傳統事業一要資金二要專門技術三要面對風險,這感覺很像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的開場,祝英台唱給祝爸爸聽那一段:  一要東海龍王角  二要蝦子頭上漿  三要萬年陳壁土  四要千年瓦上霜  Blabla唱到「倘若有了藥十樣,你令嬡病體得安康。」是啊,我如果有錢開兩千五百家戲院,今天就不會有「邵氏」只會有「元氏」了,廢話 XDD  但是反過來講,如果今天我們在從事的事業,也不需要大量的資金(數十至數百萬元),也提供我們該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術,甚至還沒有堆貨囤貨的風險,那豈不是很好很棒嗎?  更讚的是,電影院用不著演爛片,可以做良心事業,喜歡才消費不滿意就退費。  感謝老天。

*手抄生意經:掀起了你的蓋頭來

by 元人 午後的微風輕拂過樹梢,公園裡的涼亭中,黑白雙生相對而坐。  黑衣青年是「嵩陽鐵劍」的直系傳人,姓郭,名叫「郭蓋頭」。  白衣青年是....的弟子,他叫葉開。  此刻葉開正用金色小劍削著梨子玩兒。  郭蓋頭的臉色很不好看。  兩個人中間擺著一條牙膏,上面印著蘆薈,還有一隻小小老鷹。  葉開削梨的手法非常細膩,削了一圈又一圈,似乎皮永遠削不完。  郭蓋頭忽然一劍往葉開頭上斬落!  「鏗」的一聲,電光石火,葉開的人影卻已不見了。  郭蓋頭那一氣純黑的嵩陽鐵劍將石桌斬開了一道深溝。  而,葉開呢?  葉開雙腿勾住亭柱,蟠龍似的,雙手空出來繼續削他的梨子。  郭蓋頭怒吼:「葉開~~~~!」  葉開眉毛也不抬一下,自顧自地唱起了歌:  「掀起了你的『蓋頭』來,讓我來看看你的臉,你的臉兒黑又粗呀,好像那鍋底 一模樣...。」  「你下來,跟我說個清楚!」  葉開側耳傾聽,鴨子聽雷似的,把郭蓋頭聲若洪鐘的一字一句都聽了個完備清 楚,才飛身下來桌前就座。也沒見他雙手擺動,梨子和小劍卻已消失。  「顧客諮詢時間--有問題請說!」  「你賣給我這條牙膏....。」  「太貴嗎?」「不是!」  「沒效嗎?」「不是!」  「味道太香?」「你有沒有在聽我說!」  葉開雙手交叉胸前,眼神盯住了郭蓋頭。  郭蓋頭雙手舉劍,渾身顫抖:  「我們家、我們家是挺藍的,你竟然、竟然--賣給我綠色的牙膏!」  說罷他又要斬,卻斬不落,因為葉開已經抓住他手,俊臉幾乎貼上了他鼻子。  「不喜歡--退給我啊!我不是之前就跟你說了?」  「你騙肖!都已經把它拆開,擠一沱了,還可以退?」  「我們公司向來是這樣,三十天的滿意保證,不滿意包退。就算你擠了一百沱, 把牙膏用到快完,三十天以內還給我,我照樣退你,分文不取。」  「騙肖仔,牙膏讓人白用還退錢,那你做什麼生意?」  「我做的是--良心生意。當初是你說你刷牙常常流血,我才介紹你用。既然你不喜歡綠色牙膏,那就不要用好啦!」  葉開說罷,飄然退開,當初郭蓋頭買牙膏所付的銀兩已經完完整整回到他面前,而用過的牙膏回到了葉開的懷抱。  郭蓋頭拿起銀兩一咬--是真貨,沒騙人。又拿到眼前仔細端詳,細絲足紋一點 沒錯--可是葉開怎麼會願意把錢還給他,那有人生意這樣做的?  葉開斜欹著亭柱,又開始拿小劍削他的梨子。  「掀起了你的蓋頭來,讓我來看看你的臉,你的臉兒黑又...

*手抄生意經:賣瓜的人不一定說瓜甜

by 元人 賣瓜的人一定說瓜甜嗎?賣瓜的人不用說瓜甜,因為他賣的瓜真的很甜。  女俠阿貓貓在賣瓜,她要把瓜賣給大俠阿狗狗。  大俠阿狗狗說:「妳的瓜看起來模樣挺不賴,可是我怎麼知道它甜不甜?」  女俠阿貓貓說:「甜不甜,一吃便知──來,我殺一顆瓜來你吃。」  女俠阿貓貓解下腰間「青冥劍」,就要殺顆瓜來請大俠阿狗狗試吃。  大俠阿狗狗忙道:「別別別,我不吃了。」  女俠阿貓貓說:「怎麼了?我賣的瓜真的很甜,你不信哪。」  大俠阿狗狗搖手道:「我知道妳賣的瓜甜,但是呢──我對甜瓜沒興趣。」  女俠阿貓貓奇道:「你不吃甜瓜,難道想吃苦瓜?」  大俠阿狗狗皺著眉頭道:「我最近身體不太好,忌吃甜品,還是吃苦瓜的好。」  女俠阿貓貓聳聳肩,一劍殺了那瓜,自顧自地吃了起來,吃得很開心。  大俠阿狗狗道:「阿貓貓啊,我告訴妳,這瓜是你自己要殺的唷!我可不會吃也不會買。」  女俠阿貓貓道:「無所謂啊,這麼甜的瓜我自己受用,不勞你駕。」  大俠阿狗狗覺得很奇怪,有人做生意這樣做的?他明明一口都沒吃,也不花錢買,女俠阿貓貓卻還是把瓜殺了,自己吃得那麼開心,做表情來騙他?  女俠阿貓貓繼續賣瓜……。

俠女

by 元人 胡金銓的電影《俠女》,英文片名很有趣,叫做《A Touch of Zen》,四個單字無論拆開還是組合,都看不到跟「俠」跟「女」有關的字眼。全片片長足有200分鐘(即3小時又20分鐘)!我看只有徐克的《七劍》能在長度上與《俠女》相比擬。  《俠女》的DVD依照當時放映的母帶來拷貝,我們還可以看到片頭有「俠女-上集」跟「俠女-第二部」這麼好笑而不太搭軋的簡介。開頭的四十分鐘是改編自《聊齋誌異》的〈俠女〉一篇,故事基調完全的像,乍看之下真以為是在看李翰祥導演的《倩女幽魂》。  從第四十一分鐘開始到片長兩小時的部分,是俠女(徐楓飾演)報仇的故事,這是屬於武俠片的部分了。可是片長200分鐘,剩下的東西要演什麼?  好傢伙:A Touch of Zen。  大概要演這個吧。  看到《俠女》的英文片名讓我會心一笑,最近我還有另一部電影在看,片名很相似,叫做:  A Touch of Forever。  看《A Touch of Zen》是因為自己的興趣,看《A Touch of Forever》是想要經營一分事業。我是專業的消費者,專業的消費者應該要能賺錢,因為我比很多老闆都利害,不用專業來賺錢實在是很浪費。  如果消費者做到像我這麼專業,卻沒辦法賺到錢,那肯定是方向不對。方向不對,怎麼讓它對?其實還滿簡單的,換一部電影看就好了,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。

*大俠拜託無誠勿試(之三)

by 元人 一路無事,段長人走出鏢局大門,卻發現路旁小販、四周高牆密密麻麻站了許多乞丐,每個人臉上都用炭條抹痕,衣服褲子戳洞加補。原來這是「窮家幫」分支「淨衣幫」的其中一個分舵,有跟大鏢局簽定契約,專門負責擺不平的點子。  筆墨先生躲在人群之中,高聲喝道: 「窮家幫的兄弟,請──打狗大陣!」  密密層層像蟑螂老鼠的淨衣乞兒,分別的以杖拄地,打起節拍唱戰歌。唱的卻不是「蓮花落」,卻是這樣奇怪的歌曲:    、,。  、嘿呀。  生、平,不打狗。  專、打,沒牌狗。  、,。  、嘿呀。  接著只見漫天暗器飛灑而下,舖天蓋地照人襲來。站在那屋瓦上的,他們丟的是茅坑石、廢木料、臭雞蛋;站在那街兩邊的,放的是毒蠍子、癩蛤蟆、青竹絲。  段長人倒也不慌不忙,輕叱一聲:「來得好!」  將油紙傘傘柄用力一抽!只見耀眼劍光夭矯若遊龍、翻騰如飛鳳,或點或擊或削或劈,將那些個天上掉下來的古怪暗器運用巧勁逼將回去,還順便照顧到了地下那些毒蟲螻蟻。  劍光如練,盤旋飛舞;劍風凜凜,窒人欲斃。  不到一拄香時間,瓦上的、街邊的乞丐全都遭到流彈波及,癱軟傷疲。  筆墨先生卻是知機,早早便趴低了身子,毫髮無損。  看到段長人正緩步向著自己前進,他一時惱羞成怒,惡向膽邊生,抓起根青竹杖「力劈華山」就向他頭頂揮擊!  才正劈呢!卻覺有力無處施,彆勁成放屁。原來他手上的青竹杖老早斷成十五、六截啦!  「莫名劍法之莫名奇妙!」筆墨先生狂叫道。  段長人轉頭看他一眼,筆墨先生又叫:  「莫名劍法之悲憤莫名!──哎呀我死啦,窮家幫的好兄弟。」  說完仰面倒在一名窮家幫傷兵的身上,閉眼裝死想要躲過危機。  未知段長人早已去得遠了。         完

*大俠拜託無誠勿試(之二)

by 元人 「筆墨先生,我連續面試了『大鏢局』十一家分號,每一家都跟我講『無長勿試』,這藉口未免太籠統,請恕在下不能接受。」  「應徵一次不成,就應該早早打起退堂鼓,怎麼還連續應徵十一次?你是不懂得找別家鏢局嗎?不知道我們行政系統是一貫作業嗎?」  「你講講理好不好!大鏢局在大江南北分號有兩千多家,囊括了中原武林十之八九的走鏢業務,想找分武職不找你們還能找誰?可偏偏,是個門縫裡看人(意謂把人「瞧扁」)的黑店!」  「講理?我幹嘛跟你講理?這是江湖新世代,大俠守法,不講道理!」  「要守法,我很守法,我不是乖乖繳交了報名費嗎?」  「我們鏢局是江湖豪門,最討厭守法守紀的活老百姓!」  「我是武人,我有這玩意兒──」段長人說道,拿出他隨身的油紙傘。  「喲──拿個破傘嚇唬人哪!」  「這不是傘,這是我的劍!」  「可是你……考過牌沒有?」  「我在山上修煉三十八個春秋,師父把江湖規矩都教會我,可就從沒聽說武人練武還要考牌!」  「武人不考牌,就是沒牌狗,我現在就可以警民連線,當你是現行犯『無照攜械』──來呀!」  段長人背後多了兩個人,一個彪形大漢,一個高瘦少年。  「小蝦米和大鯨魚,把這隻沒牌狗給我抓了送官!」  段長人的瞇瞇眼爆出精光閃閃。  高瘦少年「大鯨魚」首先對上段長人,按照江湖規矩,比武必先亮門戶,打招呼。  「我是大鯨魚,降龍十八掌銅級認證。」他揚揚自己胸前所掛的一塊銅牌,上面寫有「降龍十八掌」。  「久仰久仰。」「幸會幸會。」  「在下段長人,為山老人嫡傳弟子。」  「沒牌狗不需要有名字。」  段長人激怒,進步趨前,大鯨魚斜著眼睥睨著他,然後節拍一致地,撫掌踏地。  「啪啪啪啪啪、啪啪啪啪、啪啪!」  段長人楞住。  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  「此乃降龍十八掌之起手式──掌聲響起!」  「我已經要出招了,你呢?」  「我是銅級認證,沒牌狗應該有自知之明,不要跟我──」  話未說完,段長人已經接連擊出五招,打得「大鯨魚」彎腰駝背,變成了「小蝦米」。  「你媽的──居然暗算我……。」  段長人亮開門戶,兩手呈「虎爪」。  「看我降龍十八掌──掌握趨勢……。」  未及「掌握」成拳,人已昏厥過去。  段長人凝望著大鯨魚,未及一剎那,突然身形扭動,步法轉移!  在他背後,森寒劍光似銀蛇流竄,招招不離致命要害!  「華山派弟子小蝦米,『獨孤九劍』請大俠指教!」  段長人...

*作文練習:大俠拜託無誠勿試(之一)

by 元人 段長人第十一次聽到「無長勿試」這句成語誤用,是在他應徵「大鏢局」趟子手給筆墨先生面試的時候。  「這位大俠,拜託你……還是『無長勿試』了好吧?」  段長人毫不扭捏,也毫不客氣,第十一次提出他天真尖銳的質疑:  「怎麼……不是『無誠勿試』的嗎?」  武術教頭、教拳師傅、迎鏢喊鏢的趟子手,甚至是街頭賣藝,甚至是行俠仗義。只要跟「武俠」扯得上一點關係的事情,段長人每每要去做,每每都不行。  因為耳邊總會響起這句:  「大俠拜託你……還是『無長勿試』了好吧(嗎)?」    段長人在七歲那年追隨師父上山修煉,讀書習劍三十八秋,到了四十五歲師父仙逝方才藝成下山。他本以為自己可以憑藉著一身武藝,在江湖上掙得名利地位,受封個「大俠」的萬兒。卻沒想到讓人家叫你一聲「大俠」比想像中簡單,其他的事情卻都是難上加難!  ──我段長人聽師父講了三十多年的江湖掌故,從沒聽說過「大俠也得執照營業」這種鳥事!  段長人羞憤不平,心底怒吼,但是他也無理可依。因為新世代的江湖生態,只講法律,不談倫理和道義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,九大門派門下弟子最勝,持武藝執照者次之,沒學歷又沒證照卻實力雄厚者又次之。  這所以段長人應徵工作處處碰壁,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可偏偏此江湖並非彼江湖,只是「工胡」,它是個土多水少的爛泥塘。

閱讀 “我談的那場戀愛”

by 高徒 我一直很喜歡艾倫狄波頓在小說中,闡述自己的哲學,在〝我談的那場戀愛〞,不可免的,他要加入許多自己的看法,實在非常的伍迪艾倫。他說馬克斯不願意加入任何一個接納他的俱樂部。這正是俱樂部的吸引力所在,大家都想加入,卻只有少數人能加入,因此,不能加入會產生一種永恆的吸引力。同樣的,換作是戀愛時,狄波頓一樣的會懷疑接納他的那位戀人,是他自己想要的戀人嗎? 其實戀愛中一些小小的差異,吃哪種果醬、有哪種人文關懷,無非就是彼此辨認、認同的憑藉,如果沒有這些,又怎樣讓愛情有許許多多的起伏和親密呢?我認為最重要的,也就是在差異中,體認到共同點的可貴。我和另一半,一樣學文學,一樣的偏愛英國文化,也對於優雅,有各自的定義,同時欣賞對方的優雅的形式。這些組成了我們認同和親密的元素。 更常出現的是不相融合的差異,所以牙膏擠前面和尾巴的故事,也就非常的讓人印象深刻,我記得,我最常聽到的一種說法,無非是另買一條牙膏。其實,愛情並不在於消除差異,而是在差異中,找妥協之道。我常常想,上帝造人,就是要使兩人不同,才能彼此幫助,互相提醒,我的另一半常常提醒我時間的寶貴,我們不能使時間停留,卻能使努力做事的六十秒,換回紮實的一分鐘。這是另一半跟我的差異,卻使我受益良多。 我在狄波頓的這本書中,還看到另外一面,就是他對於性,歸類到靈和思考的對立面,這顯示出,人性中,直覺的部份,往往是思考所不能完全控制的。直覺、熱情,一直都是人類的動力,思考和計畫,卻是文明比較後期的產物,我覺得要調和熱情與計畫,就是要看一個人是否能以火熱的心去驅動冷靜的腦,這才是比較可行的。性的不可計畫性,也正襯出愛情常常在不可計畫裡,有著高貴的體貼和同理,這是超越理性、無關理性,卻也是最珍貴的。 因此,當人們在愛情中,猜測著對方的一舉一動,看似非理性,卻是愛情非常有效率的步驟,一段感情,起於曖昧的猜測,到互相了解,最後相知相許,在情人節,祝所有的眷屬,都是有情人。 高徒 2008.2.14

冷戰諜魂

by 元人 看完了勒卡雷(John Le Carre)的《冷戰諜魂》(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Cold),說實在我不是太喜歡宋瑛堂的翻譯。翻的是沒錯,但是連貫性似乎不太好,薄薄的一本書老是讓我有給人打斷的感覺。  之前林白版的譯名是《來自寒冷的間諜》,這個譯名看起來很好笑,有點拙劣,但是它是正確的。因為書裡面有句對白說:「在外面風霜雨雪待久了,也應該進來取取暖,坐一坐。」  「離開寒冷」意謂著間諜身分解除,退休,變成只會坐辦公室的廢物。我在看書的初期是這麼認為的。主角Alec Leamas是一個間諜界的老兵,正所謂「老兵不死,只有凋零」,但是對於他們這種老兵來講,凋零比死還難過,因此他在公在私都決定再幹一票,就像電影《英雄本色》裡頭小馬哥說的:  「我衰足三年,等一個機會。不是要證明自己威(風),只是從我手上失去的東西,我要親手拿回來!」  《冷戰諜魂》最好看的地方在頭尾,張力十足,最難看的地方在中段,因為我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精神錯亂,怎麼一直交代些沒要沒緊的事情。但是這個缺點,其實看英文版就可以忽略掉,因為勒卡雷的文筆很好,不會讓讀者有時間去質疑他;但是中譯版差一點,我感覺每一句都是自成一派,每讀完一段就要中場休息十五分鐘,真的很不喜歡這種翻譯。  勒卡雷的小說常會揭露間諜世界的荒謬與乖誕,某方面來講跟武俠小說異曲同工,而我也深深相信這是武俠小說的另一方向。在看完《冷戰諜魂》之後我發現到,其實這本書還算是國中程度的,真正恐怖的玩意兒還在後頭,光看厚度就令人望而卻步。  看《冷戰諜魂》,「錯綜複雜」差可比擬它的故事結構,而在一個瘋狂世界當中,最傻的事情居然最真實,因為聰明人人人都造假,並且樂此不疲,並且引以為榮譽。在這錯綜複雜的結構之下揭露出來荒謬乖誕的間諜世界,然則讓讀者感同深受的卻是冬雷震震夏雨雪的真摯愛情。  勒卡雷,真不愧是世界級大師。  而《冷戰諜魂》才只是他牛刀小試的成名作而已。

龍門客棧

by 元人 胡金銓的經典電影《龍門客棧》,在邵氏電影結束臺灣代理之後,奇蹟似的浮出了水面,令人不敢相信。之前聽網友講,為了看這片甚至要看「韓國版」的,而現在臺版已經推出了,我也已經看完。  當初會想看《龍門客棧》,一則是知道胡金銓是武俠電影的大師級人物,比土屋隆夫還要更孤高寡作,而作品內容卻影響深遠;一則是因為,我看了徐克導演的《新龍門客棧》很感興趣,想知道原版究竟在演些什麼。  其實啊,《龍門客棧》這部片子是很有草根性,很本格的,它講的就是一個忠義故事,主要故事元素結合了有《水滸傳》當中的「白龍廟英雄小聚義」,還有「劫囚劫法場」這兩種橋段,因為大部分的戲都發生在「龍門客棧」這個中繼點,所以片名就叫做《龍門客棧》。  故事背景上,我們甚至可以追溯到梁羽生的《散花女俠》,因為苦主是明朝大忠臣「于謙」的兒女--于謙遭處刑後,兒女流放邊疆,東廠頭頭「曹少欽」發出格殺令,要劫殺他們於半途(也就是「龍門客棧」這個點啦),而俠客仗義相救。故事就這麼簡單,非常本格非常傳武。  為什麼要扯梁羽生的《散花女俠》咧?因為這套書當中于謙死在獄中,還留下一首絕命詩〈石灰〉。關於于謙的生平事蹟,武俠小說寫最多的大概是《萍蹤俠影錄》,而《龍門客棧》的故事背景剛好和《散花女俠》重合,主要的角色也有一個俠女,所以推薦參考《散花女俠》。  胡金銓的片子,目前我只看了《大醉俠》,再來就是《龍門客棧》。我感覺胡金銓跟溫瑞安很有緣,很多創意都好像啊!尤其在名捕追命這部分。胡金銓從京戲《醉丐》得到靈感,編出了一齣《大醉俠》,它的形象依稀就是名捕追命躍上螢幕,縱觀武俠業界真沒有人比岳華演得再像的了。而《龍門客棧》片中,我們從東廠大頭目「曹少欽」的形象可以遙想「三絕神捕」之「捕神」劉獨峰,他出場始終是讓人用轎子抬著走的(因為犯有氣喘,不利行動),架勢相當有威。隨身侍奉有四名,兩個撐傘兩個捧劍,怎麼看都像是「捕神」劉獨峰的排場!  而曹少欽獨戰群俠遭到克爛飯的場面,也令我遙想名捕追命的兩個故事,亦即是最早出道的〈亡命〉與及他的成名之作〈血手〉。追命與群俠惡戰無敵公子的場景,與《龍門客棧》的這場大決戰差相彷彿,更妙的是我老是從胡金銓電影看到追命,因此我說溫瑞安和胡金銓很有緣分。